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说《心理访谈》的消失是必然?!

Lacan心理 Lacan心理 2020-08-25

拉康心理


2004年12月28日,《心理访谈》节目正式播出。


作为全国第一档现场个案访谈类的心理栏目。


《心理访谈》以其新颖的形式一经播出即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。


引发大众群体的广泛关注。


开播仅三个月,《心理访谈》收视率视率已达8%,跃居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前列。


随后一年的时间,《心理访谈》的收视率翻了一番,成为同时段央视最具竞争力的栏目。


众多嘉宾也随着节目的热播被全国观众所熟识。


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“心理专家”。


李子勋,杨凤池、朱建军等大家耳熟能详的“大咖”,都曾是《心理访谈》的常驻嘉宾。


然而,15年后的今天。


这个巅峰时曾日播2次的节目。


却已日薄西山,尽显疲态。


甚至成为众多业内人士的“鄙视”对象。


此间剧变,原因为何?


在《心理访谈》播出后的几年。


节目的真实性逐渐引发观众怀疑。


2006年3月22日,有网友爆料称:


某期节目的当事人是自己的亲戚,是专职群众演员,其在节目中所说的都是虚构,是由导演安排的。

此外,栏目组人员的“专业性”问题也不断暴露。


2006年2月14日,某期节目的当事人在网上发文称:


节目组工作人员为了让当事人表现出预期的“效果”,故意在节目中用恶劣的言辞指责当事人。

而国内著名作家王朔在《心理访谈》录制现场对工作人员破口大骂的举动,更是引发了全国关注。


2007年3月,王朔应邀参加《心理访谈》录制。


节目录制完毕后,王朔突然对某位工作人员破口大骂。


指责其未经允许即将王朔与友人私下聊天的内容撰文发表,违反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伦理。


争执过程中,该工作人员一直在强调自己只是“正常工作”。

此后,《心理访谈》为博眼球不断推陈出新。


2015年12月,节目组邀请一位跨性别者参加录制。


那些失了心智的心理咨询砖家!


为营造节目效果。


节目嘉宾张久祥、季潇华(安妮玫瑰)、 程立耕三位“心理专家”对当事人发起“道德审判”。


言辞刻薄的指责当事人是在“装”!


是思想有问题。


导致当事人情绪崩溃!


一经播出,皆尽哗然。

节目中对跨性别群体的种种歧视言行。


让大家对央视媒体大为失望。

最终,引得国务院相关部门公开发声“谴责”。

随后,《心理访谈》邀请的各类“心理专家”不断引发争议。


2018年8月,节目常驻嘉宾张久祥,被人公开指责身份造假。


证实其北大客座教授的身份系伪造。


2019年7月,某自称“央视心理专家”节目嘉宾,因其“60万跑车,穷公益”的言论,引发社工群体的公开声讨。


那位开60万跑车的央视心理专家,给大家上的第一课!


不可否认的。


《心理访谈》曾对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。


在最初的几年,通过这一电视节目。


使得国人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一定了解。


让大众知晓了“心理咨询师”这一职业的存在。


并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心理咨询专业工作者的生存空间。


正如李子勋所说的:


这档节目播出以后,全国各地的心理医生都能吃饱饭了。

然而,心理咨询本身的专业性要求,使得《心理访谈》自开播之初即存在着巨大的内部危机。


即,心理咨询职业伦理与电视节目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。


心理咨询的保密性要求与电视节目所追求的“效果”和收视率存在着天然冲突。


在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刚刚起步。


大众群体对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职业伦理尚无要求之时。


《心理访谈》这类“电视心理咨询”的节目形式,尚能为专业人士和观众所接受。


然而。


随着国内心理咨询工作者自身专业性的逐步提升。


这类“电视心理咨询”的不专业性和节目“专家”的种种不称职言行,日益引发业内人士的反感和排斥。


遗憾的是。


囿于国内大众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缺失和辨别能力的严重不足。


此类“电视心理专家”的不称职言行,依然被大众误以为的心理咨询师的本来模样。


并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其他从业者。


渐渐的,《心理访谈》演变为一个“坏榜样”。


一方面。


众多电视频道跟风模仿,开办此类心理访谈节目。


且依葫芦画瓢,找寻各类妖魔鬼怪装扮成“心理专家”的模样。


配合节目组的演出。


另一方面。


一些想入行或初入行的咨询师。


被这些装扮的“电视心理专家”所误导。


以为这些“电视心理专家”表现出的,即是专业的。


于是纷纷效仿。


误入歧途。


对于这一问题,李子勋等专业人士其实早已看透。

其实,正如杨凤池在2008年所说的。


将心理咨询搬上电视,是行业不成熟的表现。


随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,总有一天此类节目会消失。

如今,10年已过。


这一“预言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为现实。


这些电视心理访谈类栏目和其打造的诸多“电视心理专家”,逐渐成为行业毒瘤!


而“近年来参加《心理访谈》节目的咨询师皆不入流”的观点。


也已成为行业共识。


活动招募

我们需要督导师!

需要个督点这里!


往期热文

曾奇峰之后,再无“中德”!

衔尾蛇:心理咨询师的末路?!

央视,为何不遗余力的“污名化”心理咨询师?!

大年三十比吃饺子,伪心理咨询师的表演比春晚精彩!

央视宣扬“读心术”,到底羞辱了谁?!

保密不了,即是帮凶?庆阳女生跳楼事件中心理咨询师的伦理缺失!

扒皮:ACI国际认证心理咨询师是什么鬼?

那些山寨的心理协会组织!

那些年薪百万的心理咨询师!

新标准实施后,成为注册心理师的成本是多少?

大家猜,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现在后不后悔?!

深圳市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,对咨询师意味着什么?!

成为心理咨询师,要花多少钱?!

“三非人员”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 ?

中国高端心理咨询市场布局

参与培训即安排上岗,简单心理、壹点灵玩的何种套路?!

那些“不三不四”的奇葩心理咨询师!

ACI、IPA、GPST、APEI:是时候让这些证书决一死战了!

那些“假”心理咨询师证书(一)

与心理咨询师有关的几个数字

拉康心理

一个有趣的心理咨询行业信息平台

微信公众号ID :Lacan-psy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